賴和〈覺悟下的犧牲──寄二林事件的戰友〉
西元1925 年平日備受「製糖會社」榨取與日本人歧視的二林蔗農,成立結社並召開農民大會,議決對「製糖會社」提出五項要求:(1)甘蔗收刈前公布收購價格(2)肥料任由蔗農自由購用(3)會社與蔗農協定甘蔗收購價格(4)甘蔗過磅,應會同蔗農代表(5)會社應公布肥料分析表。但製糖會社並不加以理會,強行採收甘蔗,造成蔗農和資方、警察的衝突,事後還有很多蔗農被檢舉、判刑。而賴和先生雖身為醫生,卻立刻反應他的憤怒,從他的詩作中可以看出他仁愛的胸懷。
<一>
覺悟下的犧牲,
覺悟地提供了犧牲,
唉,這是多麼難能!
使這不同酬報的犧牲,
轉得有多大的光榮。
<二>
弱者的哀求,
所得到的賞賜,
只是橫逆、摧殘、壓迫,
弱者的勞力,
所得到的報酬,
就是嘲笑、謫罵、詰責。
<三>
使我們汗有所流,
使我們血有處滴,
這就是──強者們,
慈善同情的發露,
憐憫惠賜的恩澤!
<四>
哭聲與眼淚,比不得,
激動的空氣、瀉澗的流泉,
究竟亦終於無用。
風亦會靜、泉亦會乾,
雖說最后的生命,
算來亦不值錢。
<五>
可是覺悟的犧牲,
本無須什麼報酬,
失掉了不值錢的生命,
還有什麼憂愁?
<六>
因為不值錢的東西,
所以能堅決地拋去,
有如不堪駛的廢舫,
只當做射擊的標誌。
<七>
我們只一塊行屍,
肥膩膩,留待與
虎狼鷹犬充飢!
<八>
唉,這覺悟的犧牲!
多麼難能、多麼光榮!
我聽到了這回消息,
忽充滿了滿腹的憤怒不平,
無奈慘痛橫逆的環境,
可不許盡情地痛哭一聲,
只背著那眼睜睜的人們,
把我無男性眼淚偷滴!
<九>
唉,覺悟的犧牲!
覺悟地提供了犧牲,
我的弱者的鬥士們,
這是多麼難能!
這是多麼光榮!
作家介紹
賴和(1894-1943),台灣彰化人,原名賴河,筆名有懶雲、甫三、安都生、灰、走街先。雖本職是醫生,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,尤其是他的詩作,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之一。賴和不但是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,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,被尊稱為「台灣現代文學之父」。
賴和以白話文寫作許多小說、散文、評論與新詩,是使用白話文創作現代台灣文學小說的第一人,並嘗試將台語寫入小說對話中,亦為台灣鄉土文學第一人。賴和希望以台灣話文的形式建設言文一致的台灣話文文學,更直接、更有效的方式將社會運動的主張、思想傳播到廣大社會群眾的心中。是以,賴和一生創作的作品,大都是針對殖民者的抗議文學,主要知名小說有《一桿「稱仔」》、《不如意的過年》、《善訟的人的故事》、《浪漫外紀》等;而其他出色的作品有新詩〈流離曲〉、〈覺悟下的犧牲:寄二林的同志〉、〈南國哀歌〉、〈種田人〉、〈可憐的乞婦〉、〈農民謠〉、〈農民嘆〉、〈冬到新穀收〉等。
賴和積極參與文學運動與社會運動的其間曾兩次入獄,一次1923年因治警事件遭羈押20多天,一次是1941年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被拘捕入獄;然而,當時日本憲警違反常例,一直不告訴他被逮捕的理由,對賴和的身心打擊甚大,他於1943年1月31日因為心臟病發在獄中過世,享年50歲。
文章賞析
覺悟下的犧牲──寄二林事件的戰友
賴和兼為醫生與作家,以他的醫術治癒人民的身體,更用他的文學治癒社會的心靈;每篇作品都留露出發自胸臆的悲憫與憤慨,勇於為社會底層的人們發聲,向統治者做出最嚴厲的撻伐。此首組詩一方面哀悼並讚頌犧牲者,一方面譴責製糖會社的壓榨與日本政府的壓迫;雖以一種頌揚般的筆調,字裡行間卻蘊藏批判與諷刺。
「覺悟下的犧牲」一詞屢屢出現,再再強調這些犧牲者的奉獻精神,是「難能」的、是「光榮」的、是「本無須什麼報酬」的、是「鬥士」,反覆傳達賴和對這些志士的欽佩與致敬。然而,除了給予他們正面的評價外,賴和也善於使用倒反手法,故意將犧牲者的行為、生命敘述得極其卑微。如第二首陳述人民的哀求和報酬不只反費工夫還適得其反,藉此呈現出「強者」的殘酷、無情。而第三首,更尖銳的諷刺「強者」毫無慈善同情、憐憫惠賜,迫使人民流汗、流血。第四、第五、第六首強調生命不值錢,也是以自怨自艾的口吻諷刺製糖會社、日本政府視人民為草芥的惡行惡狀。總之,將犧牲者塑造得越無助卑微,製糖會社與日本政府就越顯得卑劣可惡。
除了運用倒反法及映襯法進行諷刺外,此首組詩中也善用了譬喻與轉化手法使人物形象、事件面貌更加鮮明、強烈。如第四首以「激動的空氣」比喻「哭聲」,「瀉澗的流泉」比喻「眼淚」,表達憤慨、悲傷無濟於事的無奈。第六則將人民的生命比喻為「廢舫」,被當作「射擊標誌」冷漠的殘害。第七首則將絕望的「我們」比喻為「行屍」,任憑「虎狼鷹犬」般的會社和政府宰割、剝削。
延伸閱讀
1.《賴和先生全集》,李南衡主編,台北:明譚,1979年。
2.《賴和小說集》,施淑編,台北:洪範書店,1994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