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啟超〈斗六吏〉
會社對蔗農的剝削,也曾見於梁啟超的斗六吏一詩中。民國前一年(公元一九一一年)台灣政治社會運動領袖林獻堂,因仰慕梁啟超在清政府下冒險推動戊戌變法的大名,特地從日本邀請梁啟超到台灣來參觀訪問,梁啟超來台兩週的訪問行程中,林獻堂曾安排他到斗六參觀,他們對於日本會社對蔗農的壓榨感到憤怒不平與無奈,當時日本會社常藉由警察的力量來強制購買農民的田地種植甘蔗,以確保製糖會社原料來源,然而其收購農民土地的價格,往往低於市價,農民吃虧甚大,卻無處投訴,甚至有農民賣了田地便無以維生,卻又不得不賣的窘境。梁啟超目睹此一慘狀,有感而發寫了「斗六吏」這首五言古詩以抒發其內心的憤慨:
警力陣斗六,數百如合圍。
借問此何者?買地勞有司。
赫赫糖會社,云是富國基。
種蔗須得田,官價何便宜。
小人數畝田,死父之所遺。
世守亦百稔,饘粥恆於斯。
願弘一面仁,貸此八口飢。
欲語吏先嗔,安取閒言詞。
府令即天語,豈天乃可違。
眾雛各有命,何不食肉糜。
出券督畫諾,肘後吏執持。
拇印朱爛熳,甘結淚欲垂。
昔買百緡強,今賣不半之。
忍痛不敢直,方命還見答。
一日買十甲,一月千甲奇。
入冬北風起,餓殍闐路歧。
會社火煙突,驕作竹筒吹。
作家介紹
梁啟超(1873-1929),字卓如、任甫,號任公,別號飲冰室主人,廣東省新會縣人,人稱梁新會。清朝末年、民國初年的中國近代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、史學家、文學家。青年時期曾與老師康有為合作進行戊戌變法,事敗後出逃,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。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閣袁世凱的政府,之後對袁的稱帝、張勳復辟嚴詞抨擊,並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。他倡導新文化運動,支持五四運動。
宣統三年(1911),梁啟超應林獻堂之邀赴臺考察,在考察地方政治、經濟及各項措施後,大失所望。他親眼目睹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慘況,共寫詩89首、詞12首,詩詞充滿殖民統治下人民的傷愁哀怨,表面上以寫台灣美麗的風光為主,但處處表現出隱痛和對大陸的思念。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改編台灣民歌而成的十首〈台灣竹枝詞〉,借女子對郎君的思念,隱寓台灣遺民對大陸同胞的血肉情誼。
文章賞析
斗六吏
梁啟超〈斗六吏〉之文氣、筆力頗有詩史杜甫之凜然,對官員的批判鞭辟入裡,並流露出與〈三吏〉一樣設身處地、體恤百姓的悲憫情懷。一開始即用諷刺、激問的口吻,交代此事件的概況,「借問此何者?買地勞有司。」此句以「勞有司」之說法,表達出對官方行動的不齒:勤勞非利民,反而害民。「赫赫糖會社,云是富國基。種蔗須得田,官價何便宜。」這裡用「赫赫」一詞對糖會社進行反諷,隨即揭露其名實不符:發展糖業本該使經濟發展、人民富庶,然在官方的操作下,田地反而被強制低價收購,造成社會不公、民不聊生,更豎立起官民間的對立。
緊接著,作者設定一位受害者為主角現身說法,以他的口吻、視角講述此事件對他的影響,從客觀角度轉化為主觀立場,更具說服力與感染力。那位「小人」的田地是先父的遺產,係一家饘粥糊口的來源,他請求官吏將田地「貸」(借)給他們一家八口維生。然而,以卑微的姿態乞求網開一面,冷血官吏卻一點都不領情,還露出醜惡的嘴臉,回道:「……安取閒言詞。府令即天語,豈天乃可違。眾雛各有命,……」將百姓的心聲視為「閒言詞」不屑一聽,並豎立統治者天威,逼迫服從「天語」;最甚者,還視百姓為草芥,對他們的命運置之不理。對此,作者最痛心、嚴厲的批判,是將這間官員比於「何不食肉糜」的昏君晉惠帝。
對話後官民間一連串的行動、反應,係作者刻畫最生動入微的部分,「出券督畫諾,肘後吏執持。拇印朱爛熳,甘結淚欲垂。」官吏的強勢威逼、百姓的可憐無助躍然在目,令人不禁怵目、鼻酸。然而,這只是這個社會大慘劇的其中一個片段,「入冬北風起,餓殍闐路歧。會社火煙突,驕作竹筒吹。」最後一句,作者用最極端對比表達了最強烈的撻伐。
延伸閱讀
1.《台灣竹枝詞〉十首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