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彥騏採訪稿

 

楊彥騏,從小在虎尾長大,對虎尾有濃厚的在地情感。目前任職高中教師、雲林縣社區大學講師、雲林縣虎尾巴文化協會理事長等職務,同時也是一名作家,出版了《台灣百年糖紀》、《虎尾的大代誌》、《古坑咖啡魅力31館》、《虎尾鎮開發史》等介紹在地文化的書籍。

 

文化是生命記憶的延續

楊彥騏主要的工作是高中教師,在授課之餘,利用假日搜集虎尾的在地資料,保存糖廠的文化與宿舍建築。在一般人的印象中,能夠在高中教書已經是一份穩定的工作,為什麼還要費盡心力保存在地文化呢?楊彥騏說:「當我26歲那年從外地回家鄉工作時,看到糖廠,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惶恐。那些糖廠宿舍幾乎快要倒了,甚至被挖掉了,被拆掉了。」在童年印象中的虎尾,也經歷了時代的變遷與汰換。他十分感傷而生動地形容:「那種沒了不只是屋子沒了,而是人的生命記憶好像一塊塊被拆掉。」

當他與耆老聊天時,他也發現「這批人有一種危機感,他們的世代快要不見了,也不被重視。而我也擔心當前一輩的人都走了,我們這一代的文化沒有年輕人銜接下去,就會出現文化斷層。」出自對文化遺失的不捨和焦慮,所以他積極投入虎尾的文史工作,想把過去的記憶追尋回來。

「文史工作不賺錢,甚至虧錢,但我們會有一種莫名的使命感。上一代人不斷凋零,他們那一段的記憶眼看就要不見了。生命是一種延續,如果中間斷掉了,那我們是什麼?」如果不保存祖先的文化,就會對自己的根源產生疑問,所以才要保存文化、保存生命的根源。

 

接觸糖業文學的契機

楊彥騏有許多與糖業文化相關的創作,例如:〈閱讀虎尾溪〉、〈重返母校〉,甚至是專書《台灣百年糖紀》。關於糖業文學的寫作方向,並非一開始就很明確,而是楊彥騏耗費時間心力,慢慢摸索出來的在地關懷。

「一開始,我還沒有以糖業文化為創作的概念。我退伍後去台灣日報工作,那時大約22歲,我在報社寫過一篇〈酒精槽的童年回憶〉,那應該是我最早的糖業文學作品,但文筆還不成熟,內容只是我自己的回憶。」

什麼是「酒精槽」?他很熱心地分享他的童年回憶:「因為糖可以提煉酒精,工廠排放出來的廢水是煮沸的、含有酒精成分的熱水,排放出來後會形成酒精槽,在小孩子眼中就像泡溫泉;夏天的時候,距離排放處遠一點,水不燙、酒精會揮發,泡著就會涼涼的。」楊彥騏形容童年回憶時,四十幾歲的大男人臉上也帶著純真的笑容。

「正式投入到文史工作是26歲的時候。當時李登輝聘請陳其南教授回來擔任文建會副主委,陳其南提出了在地化、社區整體營造的理念;同時台灣日報副刊版的總編輯路寒袖也很支持這樣的理念,認為台灣日報要做在地的報導,應該讓員工回到家鄉,做在地的報導。」楊彥騏也是在那年回鄉時,看見糖廠宿舍的毀壞,而興起保存在地文化的使命感。

「其實,剛回家鄉工作,我對虎尾在地文化不熟悉,也不認識虎尾郡役所,不了解它的背景。幸好我的阿公曾在糖廠當過文職人員,也經歷過日治時期,就可以向阿公請教這些古蹟的背景、典故。」因為阿公的緣故,讓楊彥騏更了解虎尾的在地文化,於是有機會參與民國86年舉辦的全國文藝季「虎溪躍渡大崙腳」,協助文稿撰寫,由此正式步入虎尾的文史工作。

楊彥騏在全國文藝季「虎溪躍渡大崙腳」的表現,引起出版社的注意;也因為當時政策上推動在地化、本土化,於是開始洽談出版一本關於台灣在地文化的書籍,也就是現今在市面上所看到的《台灣百年糖紀》。

 

「糖廠」是貼近生活的主題

《台灣百年糖紀》為何選擇以糖業文化為主題?楊彥騏說:「如果我今天要拿筆,我要寫什麼?當然從自己的在地文化開始寫起。自己都寫不好,還要寫哪裡?這是我最大的出發點。」

虎尾當地最出名的就是布袋戲和糖廠,為何不以布袋戲為主題?「我一開始決定要寫糖廠,是因為有了糖廠才有虎尾現在這個城鎮。」他打趣的說:「我們可以不看布袋戲,卻不能不進糖廠工作。」糖廠與在地人的生活緊密相關,它牽動在地人的工作、收入,是十分重要的家庭經濟來源。

「洽談過程中,出版社也對糖業文化感到好奇,但內容不能只寫虎尾的糖廠。所以我去環島,搜集全省糖廠資料,當時沒有筆電,是踏完了才回來寫。」《台灣百年糖紀》耗費了四年的時間才完成,除了要整理文獻,還要進行口述訪查的工作,過程十分費心費力。

楊彥騏對在地文化的投入,除了受到阿公的影響,「某種程度上還受到司馬遼太郎的影響。他一輩子不寫日本以外的事,也不寫風花雪月的事,他認為小說要扣住在地性,所以他都寫歷史小說。他提出一個理論,認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小說都脫離不了歷史,例如《戰爭與和平》扣住拿破崙爭俄、《飄》扣住南北戰爭、中國有名的小說如《三國演義》。」這些小說的確都緊扣著重要的歷史與戰役。

「司馬遼太郎寫了一本《坂上之雲》,主要描寫日俄戰爭的故事,這本書歷經十年才完成。作家光是蒐集資料、踏察松山當地、訪問口述歷史的人,過程就花費了許多功夫,等他覺得準備好了,才開始寫小說,寫完已經十年了。」

楊彥騏謙虛的說:「我覺得,《台灣百年糖紀》只寫了四年,功力還是比不上司馬遼太郎。」他對文史創作有他的理念與期望:「我認為,書寫的精力、工夫,就應該要像司馬遼太郎一樣。寫書不只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,而且還要散播生命。」散播生命的理念,是希望將保存文化的觀念普及化,讓社會大眾都能為自己的文化盡一份心力。

「文化是一種生活,大家沒有這個觀念,認為保存文化是文化局的工作,實際上這應該是我們大家的工作。」要散播文化的生命力,寫書的影響畢竟有限,楊彥騏認為:「對文史工作而言,教育這一塊很重要。」所以他不但在高中授課,甚至在社區大學開辦文史導覽的課程,並且利用假日訪查耆老,都是為了延續台灣的在地文化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糖文學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